
關於展覽
現今漫畫還在不斷的變化,最後隨著社群網路的崛起,漫畫逐漸的產生了「生態系(Ecosystem)」,這個生態系,使得漫畫可以是文化、工藝、產業、經濟,甚至漫畫可以是美學、藝術,因此「從網路開始的漫畫生態系」,將用拓樸學(topology)的方式,以「連續映射」,把漫畫生態座標系統的維度取出,橫軸的部份為「結構維度」,其中縱軸的部份為「歷史維度」。
「結構維度」的部份,動漫文化隨著社群網路的崛起而產生眾多現象,其現象讓漫畫跳脫作者的框架,使其與讀者產生「交集」,就如同尼可拉斯.柏瑞歐(Nicolas Bourriaud)所提之「關係美學 (Relational Aesthetics)」,作品本身脫離作者,開始與讀者或觀者產生「再創作」,其中包含著不同類型的轉譯、共創或二創,使得動漫透過網路社群誕生,開始產生滲透和穿越次元壁的現象。在網路時代下的龐大漫畫生態系統中,無法用單一論點來談完全部的生態樣貌,因此我們採用取樣的方式,思考關係美學所連結的「個人」、「他者」和「諸眾」三者之間的關係;故本次展覽展區分成子三個子議題「個體刻畫的經典(個人)」、「群體串聯的力量(他者)」 」、「社會文化的反轉(諸眾)」。在此的個人、他者、諸眾,可以是漫畫創作的動機,也可以是漫畫對外連結的方式,甚至是漫畫建構生態系統的影響程度。
「歷史維度」的部份,如果上敘是過去與當下,那另一種可能就是未來,因此延伸第四個主題「漫畫未來的輪廓」,透過科技藝術、新媒體等跨域合作,來實驗下一個世代的漫畫未來式,又再依據個人、他者、諸眾分成三個小題「個人知覺的追尋」、「他者記憶的再塑」、「諸眾政治的實踐」,分別對應漫畫家與新媒體創作者。另外在此子題中,也將使用AR的方式,讓漫畫可以透過手機開啟AR,走入觀眾的生活場域之中。
展覽以臺灣動畫與日本的漫畫生態系進行取樣,透過網路之後的漫畫與社群現象,來重新思考臺日動漫文化與在當下所產生的交集,並且從臺灣投映至日本,再從日本投射回臺灣,並且觀測臺灣漫畫原生化的發展,也思考未來臺灣漫畫的下一步,與可能的面貌。「次元壁」是網路用語,講述著三次元世界的我們,永遠無法進入二次元世界的一種屏障,也許在關係美學所談及的動漫文化,就是一個能進入「思想空間」的關係建立方式,也是滲透二次元的一種方法,讓漫畫與真實社會產生連結。
策展人
羅禾淋
LUO He-Lin
-
學歷
國立台灣大學資訊網路與多媒體所博士
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碩士
-
現任
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專任
助理教授
-
經歷
長期研究網路文化與數位科技,對應日常生活、環境、城市等議題。在跨領域策展方面,開創「裝置文件」展出的方式。重要策展有「GAME‧NOT OVER‧YET電玩藝術特展」、「從初音開始-當代藝術與偶像文化特展」、「當漫畫介入社會」等等。當代藝術議題方面,以寶藏巖的駐村經驗出發,長期觀察城市與邊陲之間的關係,規劃有「微共鳴-後居所的未定」、「廢墟 X 都市 X 怪談」、「日常壞軌」、「都市寄生術」、「都市馬赫帶」、「鄉愁製造機」等策展。2012 被選為台灣畫廊協會畫廊周年度策展人、2013 台灣視覺藝術協會年度策展人、2015 與 2016 大內藝術特區藝術節年度策展人、2017 新樂園藝術空間 20 周年策展人。